August 17, 2024
《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之一。阴阳学说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依存,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解释和理解。以下是一些主要观点:
阴阳的定义: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阴代表着静、寒、暗、内、柔等特性,而阳则代表着动、热、明、外、刚等特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阴阳的变化:阴阳的变化是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健康状态下,阴阳保持平衡;而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与脏腑:在《黄帝内经》中,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也可以用阴阳来解释。例如,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各自具有阴阳属性,心属阳,肾属阴,二者的平衡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阴阳与四季:书中还提到阴阳与四季的关系,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的阴阳状态也会随之变化,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
阴阳与疾病: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治疗时需要通过调和阴阳来恢复健康。例如,阳虚则需温补,阴虚则需滋阴。
总之,阴阳理论在《黄帝内经》中不仅是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重要框架。
March 17, 2024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它对春季养生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民间流传一句话叫“春捂秋冻”,“春捂”是必须的,尤其老年体弱之人要结合春季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但如果过于“捂”就不对了。
春季气温上升,“过捂”会导致出汗过多,往往容易受风着凉,出现呼吸道感染,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另外,春季长时间门窗紧闭也是“过捂”的一种表现,适当的通风透气有助于预防感冒,通风时最好能形成空气对流,春季最佳的通风时间是在日出后和日落前。
春季气候温和,有些人会感到周身困乏而无力,提不起精神来,这是“春困”的表现。
其实“春困”并不是睡眠不足,只是生物钟转换,人体暂时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所致。
当然,有些严重的“春困”是需要用中药调理的。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所以春季不能过于懒惰。
要稍微早点起床,比冬季稍微早一些,不应该贪睡,而且要注意加强体育活动,比如多参加郊游、踏青等活动。
“步”就是慢慢走的意思,春暖花开时,一边慢慢走一边观赏美景是非常有益心身健康的,可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头脑清醒,“以使志生”。
春季饮食应“省酸增甘”。为什么不宜过于食用酸性食物呢?
《黄帝内经》云“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也就是说春季应保持放松、开放的状态,不能压抑。
酸性收敛,不利于肝气的生发,这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状态刚好相反。
如果肝气生发太过也是不行的,中医有一句话叫“春不食肝”,过多食用动物肝脏容易导致肝气亢盛,出现脾气急躁等情况。
现代研究证明,动物肝脏里的蛋白质、胆固醇和矿物质等含量相对较高,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所以春季一定要注意不可多吃动物肝脏,特别是有肝胆疾病病史者。
April 3, 2023
《黄帝内经》(Internal Classic,Canon of Medicine,Neiching),简称《内经》, 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见岐黄)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列的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作者和成书时间 # 《黄帝内经》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而《素问》所佚缺之《天元纪大论》、《五常政大论》等7篇大论,系唐代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时予以补入,补入后成为唐以后所见之全帙。
《黄帝内经》的内容 # 《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原书十八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具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举凡人与自然、摄生、防病、生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中药、方剂、针刺灸熨、导引、按挢,以及五运六气等等学说莫不赅备,堪称中医理论的渊源,历代医家均将其奉为圭臬。除医学理论外,又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历算、哲学等许多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说成中国先秦时代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发展并丰富了《内经》以前的古代哲学。
《素问》自“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篇”至“解精微论”(共81篇),《灵枢》(又名《灵枢经》)自“九针十二原”、“本输”至“痈疽”篇(亦为81篇),内容大致包括摄生(养生、预防)、阴阳、藏象(脏腑之生理、病理反映,并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之功能)、经络(十二经、奇经八脉)、论治(包括治则和治法,治法如针、砭、灸、汤药、药酒、按摩、气功、温熨及贴药等外法)、药性理论、运气学说等。这些论述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此书从总体上反映了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众多医家所积累和总结的学术经验,以及当时的医学水平。《内经》所贯串的统一整体观、发展变化观和恒动观等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观点的学术思想,构成了中医学的特色。
《黄帝内经》的版本和注解 # 《黄帝内经》,流传甚广,传本也较多。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内经》现存最早为元刻本,另有宋刻、明刻互配本、明清刻本及日本刻本等。《素问》(王冰注本)有明代嘉靖年间翻宋刻本;《四库丛刊》本等,《灵枢》有元刊本(残本)、明清刻本(以明赵府居敬堂刻本尤为著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内经》之《素问》、《灵枢》曾多次出版影印本和排印本,另有注本、语译本和校释本。
《素问》 #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 #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黄帝太素》 # 《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了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
《甲乙经》 # 晋皇甫谧所撰《甲乙经》一书就是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合编而成,因此也应作为《黄帝内经》的又一古传本。
注释版本 # 后世医家十分重视对《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除上述外,还有许多注释《黄帝内经》的医家。现知《素问》首注本为梁代全元起之《内经训解》,惜已散佚不存。唐代王冰吸取全氏注文结合个人心得,将《素问》予以编次注释,并补入有关运气论述为主的7篇大论,是为现存最早之全注本。《灵枢》首注本则为明代马莳所编《灵枢注证发微》(1580)。历代医家注释、研究《内经》较有成就者及其著作(现存本者)简列于下。
校勘《内经》:主要有宋代林亿《新校正》;清代胡澍《素问校义》,俞樾《读书余》,顾观光《素问校勘记》、《灵枢校勘记》,沈祖绵《读素问臆断》,冯承熙《校余偶识》,江有诰《先秦韵读》等。 注释《内经》:如唐代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明代吴崑《素问吴注》,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灵枢注证发微》;清代张志聪《素问集注》、《灵枢集注》,高世栻《素问直解》,张琦《素问释义》等。 分类研究《内经》:如隋唐之际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兼注释);元代滑寿《读素问钞》;明代张景岳《类经》(兼注释)、《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李中梓《内经知要》;清代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沈又彭《医经读》,黄元御《素问悬解》等。 专题发挥《内经》:如《难经》;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宋代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金代刘河间《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